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SEM)是通过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并记录散射电子来生成图像的显微镜。它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通常用于观察样品的表面结构和形态特征。扫描电镜因其强大的放大能力和三维成像特点,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许多时候,样本的准备和处理过程是成功观察的关键。
1. 扫描电镜的基本原理
扫描电镜通过电子束扫描样品的表面,收集散射或二次电子,最终生成高分辨率的表面图像。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不同,扫描电镜主要关注样品的表面形态和微观结构,而透射电子显微镜则需要样本是薄的,以便电子穿透。扫描电镜的放大倍率一般较高,通常可以达到几万倍到几百万倍,适用于观察细胞、组织、金属、矿物等样本的表面细节。
2. 扫描电镜观察是否需要切片?
对于扫描电镜来说,是否需要制作组织切片,主要取决于样品的形态、观察目的以及具体实验要求。以下是一些情况和考虑因素:
(1)生物样本的制备
生物样本(如细胞、组织)通常是三维结构,且具有一定的厚度。由于扫描电镜需要观察样本的表面结构,厚重的生物样本不适合直接放入扫描电镜中,因此需要经过适当的样本准备。对于大部分组织样本,尤其是较为厚重的组织(如肝脏、肌肉、脑等),通常需要制成切片以便于观察。切片能够使扫描电镜聚焦于样本的表面,且切片厚度通常要求在几十到几百纳米之间,确保电子束能够准确扫描并获取清晰的图像。
样本厚度要求:由于扫描电镜观察的是样本表面,样本如果过厚会导致电子束穿透困难,导致图像不清晰。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将样本切成薄片,减少电子束的穿透距离,优化成像效果。
切片厚度:生物组织的切片通常需控制在20-100nm左右。太厚的切片会影响成像质量,而太薄的切片可能导致样品形态丧失。
(2)表面观察与切片制作
对于一些表面特征或组织结构的观察,尤其是想研究细胞表面、细胞外基质、组织表面特征等,可以通过切片来获得适合扫描电镜的样本。如果不需要深入到组织内部,表面切片就足够了。切片能显著提高成像的分辨率和细节清晰度。
表面观察:扫描电镜最主要的优势在于观察样品表面。生物样本的表面形态特征通常需要通过切片进行展示,使电子束能清晰扫描。
组织形态研究:如果要观察组织的结构、细胞的排列、基质的分布等,切片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研究细胞间连接、表面受体分布等问题时,组织切片可以提供重要信息。
(3)免切片技术:原位扫描
然而,并不是所有扫描电镜实验都需要切片。随着技术的发展,原位扫描(In-situ SEM)技术逐渐被提出并应用。对于一些较薄的组织或样本,可以在不切片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扫描,例如微生物、单层细胞等。这些样本较薄,能够让电子束直接穿透并进行表面观察,从而不需要传统的切片过程。
原位扫描: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样本(如单层细胞、薄膜或某些昆虫标本等),可以直接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而不需要切片。这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省去了样品切割、样品损伤等步骤,减少了准备时间。
适用范围:原位扫描通常适用于样本较薄或表面特征较为显著的情况。如果样本足够薄,电子束能够直接作用在样品表面,则无需制成切片。
(4)样品固定与干燥
无论是否需要切片,生物样本都需要进行固定和干燥处理。固定是为了保持样本的原始形态,防止细胞或组织在处理过程中发生变形或解体。常用的固定剂包括戊二醛和甲醛。干燥是为了去除水分,因为扫描电镜不能在潮湿环境下进行操作。干燥过程中,通常采用临界点干燥法来避免样本的结构损伤。
3. 制作组织切片的步骤
如果需要制作组织切片,通常会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样本固定:使用化学固定剂如戊二醛将组织固定在其原始形态上。
脱水处理:使用逐步浓度的乙醇或丙酮对样本进行脱水,去除组织中的水分。
渗透与包埋:使用树脂或其他材料渗透组织并包埋,确保切片过程中的稳定性。
切片操作:使用超薄切片机将包埋后的组织切成薄片,厚度一般在几十纳米到几百纳米之间。
样品干燥与镀膜:在样品表面镀上一层金属膜(如金或铂),以增强电子导电性,并防止样本表面充电。
4. 总结
扫描电镜观察是否需要制作组织切片,主要取决于样本的厚度、所需观察的目标以及扫描电镜的使用目的。对于大部分生物组织,尤其是较为厚重的样本,制作切片是必要的,以便电子束能够有效地扫描样本表面,获得高质量的图像。然而,对于一些薄样本或微生物等,原位扫描技术可以省去切片步骤。无论是否切片,样本的固定和干燥处理都是扫描电镜观察中的重要步骤,能够确保样品保持其原始结构,并避免在高真空环境中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