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数字病理荧光切片扫描仪,是近年来我国在数字病理学领域快速发展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它结合了传统病理学的组织学观察手段与现代数字成像、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尤其在荧光成像方面,打破了过去对进口设备的高度依赖,推动了数字化病理、远程诊断和科研协作的全面升级。
一、基本原理与功能特点
荧光切片扫描仪是一种将组织切片上标记了荧光染料的结构进行高分辨率拍摄和数字化存储的设备。在数字病理体系中,它不仅支持普通HE染色图像的全景扫描,还具备多通道荧光图像的采集、自动拼接、图层整合与定量分析功能。其核心由高精度光学成像系统、自动进样平台、多波段荧光激发源、滤光片组、图像传感器及图像处理系统构成。
工作时,组织切片上的目标结构(如细胞核、特定蛋白、细胞器等)会通过荧光染料进行特异性标记。激发光源(如LED或激光器)通过特定波长激发荧光,荧光信号通过滤光片分通道采集,最终由高灵敏度相机记录成像。扫描系统会将视野内图像自动拼接成完整切片,并存储为数字文件(如CZI、NDPI、OME-TIFF等格式),供后续查看、分析和共享。
二、国产设备的技术进步
过去,高端荧光扫描仪几乎被徕卡(Leica)、Hamamatsu、Zeiss等国外品牌垄断。随着国产品牌投入研发,逐步在以下方面实现技术突破:
多通道同步成像能力:国产荧光扫描仪可支持3~6通道荧光通路(如DAPI、FITC、TRITC、Cy5等),并具备高通道分辨率与低串扰控制能力,能满足多靶点标记成像需求。
自动聚焦与图像均一性优化:设备配备激光或电动Z轴自动对焦系统,有效解决荧光成像景深浅、信号衰减快的问题。部分厂商还引入“Tile shading”算法以提升图像亮度均一性。
大视野高分辨率扫描:支持20X、40X物镜甚至更高倍率,配合1~2亿像素级别的图像传感器,能够提供完整组织的全片数字荧光图像。
图像分析软件集成:国产系统已可配合AI病理分析平台(如深睿、推想科技)进行荧光定量、细胞识别、肿瘤边界分割、免疫评分等自动化操作。
三、应用领域
科研用途:在分子病理、转化医学、免疫组织化学(IHC)、原位杂交(FISH)等实验中,荧光切片能精准标记和定量分析细胞分子表达,广泛用于肿瘤微环境研究、干细胞研究、神经网络追踪等方向。
辅助诊断:在个性化医疗兴起背景下,荧光扫描仪被用于HER2、PD-L1等靶向药物的表达判定。荧光定量优于肉眼观察,提升判断一致性。
教学与远程会诊:通过云平台共享数字荧光切片,实现多中心远程讨论、教学演示及病例资源共享。
病理数字档案构建:通过系统化、批量化数字切片采集与归档,建设高质量的数字病理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