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巴斯显微镜 CX33 观察孢子菌丝生长状态特征的完整指南
一、奥林巴斯 CX33 显微镜的准备与参数设置
1. 显微镜配置基础
光学系统:CX33 采用 UIS2 无限远光学系统,支持明场观察(适合孢子菌丝的常规形态学分析)。
物镜选择:
低倍镜(4×、10×):用于观察菌丝整体生长分布、菌落边缘形态。
高倍镜(40×):观察菌丝细节(如隔膜、分支)及孢子着生方式。
油镜(100×):仅在需要高分辨率观察孢子细微结构时使用(需配合香柏油)。
光源调节:使用内置 LED 光源,通过光阑调节亮度,避免过强光线导致样本失真。
2. 观察模式优化
采用明场(Brightfield)模式,配合载物台移动尺,逐区域扫描样本。
若菌丝颜色较浅,可微调对比度(通过聚光镜高度或光阑孔径)增强结构可见性。
二、孢子菌丝样本的制片与染色方法
1. 临时制片步骤
材料准备:无菌接种环、载玻片、盖玻片、乳酸酚棉蓝染色液(或水)、无菌水。
操作流程:
取少量菌落边缘的菌丝及孢子(避免过度刮取导致结构破坏),置于载玻片中央。
滴加 1 滴乳酸酚棉蓝染色液(可固定样本、防止干燥,并使菌丝细胞壁、孢子着色)。
轻轻覆盖盖玻片,避免气泡产生,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
2. 染色原理与作用
乳酸酚棉蓝:
乳酸:固定菌丝结构,防止霉变。
酚:杀菌,避免样本污染。
棉蓝:使真菌细胞壁呈蓝色,便于区分菌丝、孢子与背景。
三、孢子菌丝生长状态的特征观察与分析
(一)菌丝的形态学特征
观察维度 典型特征描述
菌丝类型 - 有隔菌丝:多数高等真菌(如霉菌)具横隔膜,分隔成多个细胞,可见细胞核区域。
- 无隔菌丝:低等真菌(如根霉)无隔膜,呈多核管状。
颜色与质地 - 无色透明、浅色(如白色、黄色)或深色(如褐色、黑色),取决于菌种及生长阶段。
- 质地可呈绒毛状、棉絮状或蛛网状。
分支与生长方向 - 分支角度:锐角、直角或不规则分支(如青霉呈扫帚状分支,曲霉呈放射状)。
- 生长方向:向心生长(菌落中心)或辐射状延伸。
特殊结构 - 假根(根霉)、匍匐菌丝(毛霉)、吸器(寄生真菌)等适应性结构。
(二)孢子的形态学特征
观察维度 典型特征描述
孢子类型 - 分生孢子:着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如青霉的帚状分生孢子链、曲霉的顶囊孢子)。
- 孢子囊孢子:生于孢子囊内(如根霉的球形孢子囊)。
- 厚垣孢子:菌丝特化形成的休眠孢子,壁厚、圆形。
形态与大小 - 球形、卵形、椭圆形、针形等,直径通常 2~20 μm(需通过显微镜标尺测量)。
- 表面光滑、粗糙、具刺或纹饰(高倍镜下可见)。
颜色与排列 - 无色、绿色、黑色、橙色等(如青霉孢子呈蓝绿色,曲霉孢子呈黄色或褐色)。
- 单生、成链、成簇或聚集形成孢子头。
着生位置 - 顶生(孢子梗顶端)、侧生(菌丝侧面)或内生(孢子囊内)。
(三)生长动态特征(不同培养阶段)
初期(1~2 天):菌丝萌发,形成稀疏的芽管,孢子吸水膨胀,颜色较浅。
中期(3~7 天):菌丝大量分支,形成网状菌落,孢子开始密集产生(如青霉的分生孢子梗明显可见)。
后期(7 天以上):菌丝老化,部分区域出现色素沉积,孢子成熟脱落,菌落边缘可能出现自溶现象。
四、观察记录与数据分析要点
图像采集:
使用显微镜配套相机或手机通过目镜拍摄,标注放大倍数、培养时间、菌种名称。
建议拍摄低倍镜全景图(显示菌落分布)和高倍镜细节图(显示孢子 / 菌丝结构)。
定量分析:
测量菌丝直径、孢子大小(使用显微镜标尺工具),统计分支密度(单位面积内的分支数)。
记录孢子产生速率(如每天每视野的孢子数量变化)。
对比分析:
比较不同培养条件(温度、湿度、营养基质)下的形态差异,如高温下菌丝是否变粗短,贫瘠培养基中孢子颜色是否加深。
五、注意事项与常见问题解决
污染控制:制片过程需在无菌环境下操作(如超净台),避免杂菌干扰观察。
样本保存:临时玻片宜当天观察,若需长期保存,可使用封片剂(如中性树胶)封片。
显微镜维护:使用油镜后需用擦镜纸蘸取二甲苯擦拭物镜,避免香柏油干涸影响成像。
特征混淆排除:
区分菌丝碎片与完整菌丝(完整菌丝具连续细胞壁,碎片边缘不规则)。
避免将气泡误认为孢子(气泡呈圆形、边缘亮、无内部结构,按压盖玻片会变形)。
六、延伸应用:结合 CX33 的进阶观察技巧
相差观察(需额外配件):若配备相差环板,可增强无色透明菌丝的对比度,无需染色即可观察活细胞动态。
时间序列观察:固定样本位置,定期拍照,记录菌丝生长速度及孢子形成过程(如曲霉顶囊的发育轨迹)。
通过上述方法,可系统分析孢子菌丝的形态学特征与生长规律,为真菌分类、生理研究或病害诊断提供直观的显微数据支持。